© 雷德Wetson|Powered by LOFTER

一组相互间有系统联系的个人回忆文集,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从1903年8月到1940年5月),是纳博科夫本人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非常奇特而优秀的一本。



“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乍看起来如此无边无际的时间竟会是一个监狱。在探究我的童年的时候(这仅次于探究你的永恒),我看到了意识的觉醒是一系列间隔开的闪现,间隔逐渐缩小,直到形成了鲜明的大块的感知,提供给记忆一个并不牢固的支撑点。


我很小就几乎同时学会了数数和说话,但内心里认知我就是我,我的父母是我的父母,似乎只是后来才确立起来的。”


“回想起来,一九零五年的夏天虽然在许多方面相当生动,但是在和村里小学的校长一起散步的小路周围或上空,还没有任何一点翅膀的轻快拍动,或色彩绚丽的绒毛般的飘动来使之充满勃勃生机:


一九六零年六月的那只凤蝶还在路边的一种伞形植物上处于幼虫阶段;但是在那个月里,我开始熟悉了二十来种普通的品种。”


“当我无可救药地现现身于完成我的诗歌,否则就死去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最为恍惚的状态。


我几乎一点也不惊奇地发现自己不在别处,却偏偏在曾经是祖父书房那间冰冷的,散发着霉味的,很少使用的房间里的皮面长沙发上。


我仰卧在上面,像爬行动物般僵呆在那里,一条胳膊垂着,指关节轻轻地触到了地毯上的花卉图案。


当我从那恍惚状态清醒过来以后,那微绿的花卉图案仍旧在那里,我的胳膊依旧垂着,但这时我是俯卧在摇摇晃晃的码头边缘,我所触到的睡莲是真实的,水面上波动着抱木树叶的团团阴影。”

……

纳博科夫是个落魄的俄国贵族,十月革命后流亡途中父母先后客死异乡,经历过二战,在美国成了使用英语写作的著名作家。

你纯粹对纳博科夫(或者洛丽塔)好奇,准备当做他的一本回忆录看的话,这种碎片式(或者粉碎的晶体似的)叙述算不得“容易读”,也许觉得不知所云,烦躁不堪。

但是,“说吧,记忆”的细密繁复和栩栩如生,确实是纳博科夫的书里,我比较喜欢的一本。

那么,怎么读呢?

没事的下午,喝茶(吃点东西,有助于增加阅读的愉悦感),吹着窗口飘来的泛着秋天香味的风,漫不经心又仔细地读。


你透过如同层层花纹般的字句看到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记忆。这是意象的画面,又如同一首拉长的诗句被扯碎了似的,纷纷扬扬的闪烁在眼前。

生命力。

但我描述得太具体,又怕打碎了幻觉似的美感。

若是对上头摘抄的几段节选接受度还不错的话,去读读看吧。

写到这里,窗口吹过来的风把我吹得飘飘乎乎的。

连番下雨后的秋天,舒适得让人简直不知道咋形容才好。倒有句话说,“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是韦应物(韦苏州)写秋,很符合眼下时节,尤其秋雨还会滴滴答答下个不停的夜晚。

此外还有一句,听来怦然心里一动,写深山景致的,说“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若曾住山里,或深秋时分穿过了竹林密布的山路夜色,甚或以上皆无,也能通过字句体会一枚如烛的山月是什么模样。

竹叶被凉风刷刷吹动,嗅到薄霜的气味。

我一向对气味和触觉很敏感,却找不到什么好听的词儿去形容它们——韦应物和纳博科夫却都可以,且写得各有各的美。

你把手伸出窗外,轻轻搅动几下,仿佛沾染些桂花香味的甜丝丝的凉风(北方大约已经很冷了罢)。

生活中存在着事物,它的“存在”,有时候却需要通过读一点儿文字点醒。


这么一个特别又平常的琐碎片段,也会在你的心里留下一线流光似的记忆。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