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德Wetson|Powered by LOFTER

说说最近读完的一本书。

其实很早就买了,只是放在手边一直没看完,断断续续,想起来就翻几页。弗朗西斯.萨冈的“孤独的池塘”。据说原书名为“丝绸般的眼睛”。



有几篇结构很不错,但也有几篇读完也就读完了【…】。萨冈的书写得其实随性(我说的随性,并不是指写的潦草),这位作家不是为满足读者,而是为自我满足而写作。


倒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

咱们有个毛病,就是时常批判那些“过分迎合读者/观众”的东西。但这毕竟指的是“过分迎合”或者“自以为在迎合”。那样的读物,与“把观众当傻瓜”的电影一样,都属于过犹不及。那么如果恰到好处地为观看者考虑,哄得很是妥帖的话,那就我个人而言,是更愿意花钱的。

但是,从艺术创作这一面来看,不考虑商业,则应当提倡多样性,也就是说,需要更多普通人不明白,或专家们拍手叫好,大家瞪眼茫然的实验性东西,存在即合理。因而再小众的电影与文学,都有自己的受众。再奇怪的食物,也有喜欢吃的人。

扯得远了。还是回到萨冈的书里。
这里说说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篇。叫做“左眼皮”。

一个年长的漂亮女人,乘火车去与自己忠诚的恋人见面,为的却是把他给甩了。路上她走到火车洗手间补妆,却倒霉得很——被锁进去。末了,妆也花了,人也接近抓狂边缘。
结局是她下了火车,看到欣喜的恋人。给了他一个“把他变成全世界最幸福的男人”的问题:


“那么,您希望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呢?”


女人对着洗手间镜子里补睫毛膏,结果只来得及画了一只眼睛,还弄花了眼妆——这样的一小段读起来意外很有尴尬局促感,感同身受(尽管其实我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


“火车重新启动,发出尖利的摩擦声,她一个踉跄,失手在脸颊上从上往下划出一道黑色睫毛膏痕。她用英语在心里骂了一句脏话,立刻有后悔了。毕竟,她将去见面并且要离开的,是一个法国情人。那么多年来漂泊在世界各地,贾罗德小姐已经习惯了用她情人们的语言来思考,感受甚至忍受。于是她当即更正过来,大声地,把同样的粗话用纯正的法语骂了一遍,然后收起她的睫毛膏,塞进手袋里。”


你听着这个“左眼比右眼更美”的女人源源不断的内心独白,看她被锁上的洗手间打败,崩溃,被救……下车与恋人拥抱,提出结婚——水到渠成的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夏尔是那种为她欢喜为她愁的男人,仔细想想,这样的好男人不多了。爱护,这个概念太空泛,而且因人而异,但是总的来说,这世上真的缺乏懂得爱护女性的男人。……总之,唯有夏尔,系着条纹领带,面无表情的夏尔,会掀翻整列‘海风’去寻找她。”

“……她甚至还不忘幽默地想,世界上没有哪间精神病室,可以比从巴黎开往里昂的列车上的头等车厢里被锁上的厕所更有效果。”


这一路你已经看出,她是个衣食无忧,宠坏的女人,生活悠闲,与男人们谈谈恋爱。“她三十六岁了,二十年以来她的世界全都围绕着男人们——她的男人们——打转,他们的女人,他们的嗜好,他们的抱负,他们的忧愁,他们的欲望。而现在,在这列火车上,以这样滑稽的方式……她却突然意识到,只有一个男人,会伸手拉她一把。”

生活丰富又意外的单调,幸与不幸,你不好评价。她把男人们抓在手里,男人们也抱怨抓不住她。然而把生活筛一筛,发觉自己生活里好像只有这些来了又去了的男人们。这就有点烦恼了,太习惯了,以至于习惯了用情人们的语言来思考自己的烦恼。

你被说服相信,真有人会因被锁进洗手间又弄得一塌糊涂而突然反省人生的。故事的深意也许有,她决定结婚,模糊体会到了一种可贵性与迫切性,但这种被困电梯/洗手间/停电大楼时产生的情感反省,是否能持久,却不清楚。毕竟日常生活还是琐碎的。或许之后又过得不耐烦,改日便离了——你作为读者,却不用担心这事儿。你陪着这位漂亮女人坐了一趟决定她婚姻的火车之旅。大约如此而已。

还有个故事。
“陌生人”里,夫人怀疑丈夫偷情……误以为与某位女士共度了不堪入目的周末,最终决心上楼到卧室找蛛丝马迹,却发现一块男式手表,她不动声色地与心惊胆战的闺蜜说,上面找到了一件“女士内衣”。


因为当时没读完,前文几乎不大记得,有些莫名。一想,原来英俊又古怪的丈夫是与女主那位闺蜜的哥哥(有些绕口),昔日的伊顿公学同学,两人秘密地搅基去了。
啊,原来如此。善哉善哉。

除此之外,还有原作为小说集标题的,“丝绸般的眼睛”。这段写得很安静。


“他在斜谷口停下来,筋疲力尽,重新端起猎枪。他稍稍抬起右手,等待着。羚羊注视着他,仅仅离他二十米之遥。它始终是那么美丽,毛皮有一点汗湿,眼睛是蓝黄色的,那是丝绸般的眼睛,在此刻的阳光下,一切都静止了。”


以及改作标题的一篇,“孤独的池塘”。

“在那个地方,躺在枯叶上,周围环绕着温柔的鱼群,那个她终于彻彻底底放松下来,回到摇篮,回到真正的生活,也就是:死亡。”


十八岁的成名作里作者这样写道:

"这种感情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不去,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之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



孤独的池塘里,三十岁的女主一样茫然而忧伤,若有所失。那是她的苦恼。
前阵子一个影评推荐《女人四十》,里面的女主去买鱼。活鱼比死鱼贵。女主便啪地一掌把鱼拍死了,高兴地付了死鱼的钱买了回去——这是市民阶层的烦恼。


看过一篇讨论文化精英不屑市民生活的议论,也举了上面这样的例子,不过在个人看来,不论是穿着漂亮高跟鞋,坐在池塘边烦恼的年轻女人,还是女人四十里的阿姨。市民阶层的琐碎烦恼,中产阶级的空虚烦恼,少年的烦恼,主妇的烦恼,抽脱看,正是不同的文学(小说,电影),提供我们观看世界的不同角度。


通过这许多角度,体会不同的生活。人不必每一件都亲身体验一遍。
这是人类讲故事的智慧。

如同这本书的作者萨冈,她的描述客观,不穷尽追索一个答案,不随意发表作者的结论。即“这一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因为她已经给你把故事讲完了。不定期的痛苦之后,就像坐在池塘边的女人,拍拍身上的落叶,回家继续重复明日的生活。

作品非得具备某些深意,非得有苦痛或深刻的姿态吗?我觉得,其实这是个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题。

太过追求小时候读书要写的那类“中心思想”,这就少了阅读的乐趣。我推荐你用轻的心态来读这本书。“讲故事的方式就是小说历史上最常见的方式,主题也是无需用脑袋撞墙然后才能有所悟的。”

用作者自己在“一夜”里话说是:
“——别太夸张了,人生匆匆”。

以上,就是今天的阅读推荐。



(微信订阅号:需要时请给我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