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德Wetson|Powered by LOFTER

可能平日交际不多,倒也没受太多影响。

说来虽然寂寞,但倒是很适合连贯地任性地读书。

前提是,读自己喜欢的书。




偶尔也会买些方法类书籍。可是,读这类书籍,感觉很是枯燥无聊。

本着研究技能的精神去读,但后来发现,从实践来看,教你怎么战胜拖延,怎么规划时间的书,怎么发散思维的书,读了好像也没啥大用途,很快就忘了。


有次买了本书,是教你战胜拖延还是正能量来着。

里头有张纸要求读者撕下来,揉成一团,但忍住不要去看它的内容。直到最后书里有看的指示,才能打开。

我认真撕下来,揉成一团放在书桌一角。

不幸的是书却没读完。

因此那纸团从那天起就维持现状。

后来搬家,纷乱中不知所踪。

最后也没明白那里头写的是啥。


“当下,大量的书中写的是实用性很强的信息,它们告诉你‘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办’。

当然,读实用书也没什么不好,有时候我们按照书上缩写的去做,的确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没做好的话,想着‘哦,书里说的不对’,不去看它就行了。

不过,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无论你读了多少实用型的书,都无法锻炼你的思考能力。


斋藤孝的原话拆解开来,其实也很简单。


那日,有个朋友推荐公众号开课出售写作培训给我看看。点进去翻了翻,有个回复评价大约这意思:课很好,但接下来我还是不知道具体读什么能管用,能开个书单给我照着读吗。


只能说,传授方法是好意,你可以通过掌握基本方法,少走弯路。

但遇到具体问题,必须由你自己具体分析,指望通过他人开的书单就走上成功之路,怎么想也不太现实。

写书的是人,读书的也是人。

功能性书籍和课程犹如把道理掰开揉碎,喂吃流食。

但流食毕竟不能代替一日三餐。

所以虽有些是有营养,但吃多了怕失去抉择和咀嚼食物的能力。


这么说吧。细想一下,你自己的某些成功,哪怕是细小轻微的那种,拆解开来,其实除了自身努力与技巧外,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你能够传授他人的只有基本方法,谁也没有能力还原当时的情况。你无法保证这个方法在他人身上是否起作用,他人亦如是。


道理可以讲解,但道路无法复制。

何况千人千面,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即便作者是了不起的科学家,毕竟会受时代局限。一百年前人们了解的“科学”与咱们所了解的已然不同。咱们未必保证眼前了解的“科学”百分百靠谱。


最日常的,就拿健身常识来说吧。锻炼瓶颈期时,我觉得需要加强一下专门知识。于是选了很多健身书,充实一下原本十分陌生的健身领域。

读来觉得很有收获,譬如耐力测试,标准动作指南等,长了见识。

然而,还有些东西,依旧一头雾水。


就个人所知道的“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这个动作到底能翘臀还是粗腿”,“有氧心率保持在什么水准最好”之类,不论是教练还是作者,健身网红还是马拉松跑者,其实也是众说纷纭。


HIIT燃脂力度高,HIIT跑想必也减脂,30分钟慢跑和HIIT跑消耗的热量肯定不同。但有本耐力训练的书(主要面向马拉松群体)则认为,心率保持在180-年龄比220-年龄再乘以70%减脂和训练耐力会更靠谱。未必需要HIIT。

而健身房的教练则建议我,以坡度+中等速度快走的方式,比我坚持的HIIT跑更有效一点。


其实,到底怎么健身才有效,跟个人的体质密切相关。针对个人身体状况,与你所想达成的目标,有不同的训练方式。


有人稍稍运动就瘦了,或者控制了饮食就成功不反弹。

所以,有时候某些励志健身帖子看多了,反而成了所谓的“毒鸡汤”:

为啥人家三个月减了40斤还马甲线分明,我辛苦运动整年,注重饮食搭配按时作息。甚至课表差不多,依旧没有瘦下来呢。


因为情况很多,太复杂。


有教练写书,主张1:9或2:8的运动:饮食,即以吃为主的减脂方法。还有教练说,其实靠运动是减肥无能的……


一路读书下去,又有营养书籍提倡素食和轻断食,有的书籍和纪录片则认为,轻断食其实无卵用。

有的说,不可以混合摄入不同植物动物蛋白质。

有的则说,豆类肉类一块儿吃很健康,早上也要补充蛋白营养。

有的食谱提倡全素饮食排毒身心,有的食谱说不吃肉人类活该灭亡。

……


诸如此类,若挨个儿在身上实践一通,非得混乱不可。


所以,同理可以得出,在阅读各种书籍的过程中,咱们最核心的技能,可能并不是求数量,练速度,写笔记,而是:

思考。


思考这事儿,真的很难说要如何去训练。不过,也许可以试着在决心发表某个非黑即白的意见前,试着归纳一下自己读到的各种观点。


小时候写的“中心思想”和“阅读理解”太多。

老觉得文章非得表达个什么明确意思,一定要捉住那玩意儿

其实,有些文字所表达的东西,可能就在表达的过程中。

感受无法言述,但情感可以产生共鸣。


说起来虽然老气,我挺爱听评书和相声。

与普通朗读用的有声书不同,评书是个很有趣的传统文化。

以前收集过老版评书,说给我侍父开车解乏,其实都拿来自个儿听了。边跑步边听评书,也挺有意思。

说书人的技艺令人入迷。

像三言两拍或聊斋志异这种民间故事,尽管你读过文字,但再听说书,又觉出新鲜感来,语言叙述的艺术实在了得。

故事讲得好听的技能,不是随随便便能习得。

好比学钢琴或者画画儿,都需要技巧,得反复练习。


人有听故事的本性,也有讲故事的本能。

不信翻看你的书架,大部分流传百年的名著,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叙述手法也不一样。

可是都在讲故事。

好书耐得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多年后科学进步,方法类书更新换代好多回,然而故事还留在那儿。


我们要做的,就是享受阅读这一过程。

不必在意“这个月非要读一百本”,也不必在意“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用处”。

像听故事那样,读即可。

碰到喜欢的故事,则反复读。


即便当下你无法得出什么新鲜结论,再过数年重温,又会有不同的想法。

如此一来,书与你才会融为一体。

那种愉悦,确是难以语言形容啊。



——————

随笔来自

订阅号:需要时请给我魔法

或者搜索 needmofa


音乐/阅读/绘画/随笔/生活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