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德Wetson|Powered by LOFTER

亚马逊打折的时候入手了一本“极简”,读了觉得也还不错。有些方面不是很有操作性,但概念大体来说还是赞同的。



今天就这个话题,咱们聊聊。希望对你也有所帮助。


[美]乔舒亚•贝克尔(Joshua Becker )

The More of Less: 

Finding the Life You Want

Under Everything You Own


前两年极简风刮得十分强劲时,倒也一直没感冒。

原因无他,因为懒。


后来读了一些书,包括简化方式,学习如何整理工作上需要的资料内容等等。又给杂志写了个家用整理术相关的专栏,渐渐地,感觉有些整理术的道理,生活上都是通用的。


如果没说错,十一区的群众最热爱家居整理。


看多了日剧与日本文学,你会觉得日本人对“活着”有种细致的热爱和追求。这与民族文化中“追求极致”“追求美学”“追求那一瞬间的体验,活在当下”有通性。


小时候读过一本科幻小说,叫《日本沉没》,写的就是这样一种假设。那时候很好奇,为啥十一区对这种毁灭有种病态的执着。


日本沈沒(2006版 小说改编 剧场版)


渐渐长大了,晓得这大约是一种十一区内置的特殊情感——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当地居民把“随时会毁灭”这种状态作为一种民族通性,不自觉地接纳在体内。


拿天朝来说,咱们就几乎绝对不会去构想这样的题材故事。


也因为老话说,这里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没有贫瘠的滋味,人的心性劲儿都不一样,什么样的少数民族都能自然而然地渐渐融入到天朝民族的海洋里。


地域能造就民族文化,这点绝不假。


曾在一本京都相关的书里摘录过→【阅读笔记】京都人生-市井气浓厚的温情,旧货店里铺天盖地的货品。

京都还有“针供养”一说,十一区人民相信,物是有灵性的。


当然,除了十一区群众,还有不少其他国家讲“整理”与“极简化”的书籍,也提到“物”对“人”的作用与影响。


譬如今天说正读着的这本《极简》,则来自美帝。

作者是乔舒亚.贝克尔。


“极简”之所以总是跟着“生活”,因为我们生活在物品的包围之中,因为对“物”有感情,所以要把“物”整理得井井有条,不浪费,不奢求,还要令它们容光焕发,一尘不染。


以前总觉得,极简就是扔东西,感觉有点邪教。


我也并不喜欢自己家里啥也没有,空荡荡的,感觉没有人气儿。


但前阵子写专栏,也为了自行体验生活,我开始陆续动手整理家里的客厅、餐厅、卧室、书房。


并不购置太多整理容器,而是拿不同的盒子废物利用,多余的则酌情丢弃。


尽管我没有走极端,模仿安利指南,把啥“不用的”都扔了。

保留了其中绝大部分,但逐渐地整理出了好几个垃圾袋的杂物。

真的有几个垃圾袋啊。


衣柜里不穿的陈年衣物也整理出来,放进了小区里的衣物回收箱。


这里需要提一下,若你不是独居,但有简化身边物品的想法,要试着与同住的家人沟通。

不可如下图,让整理屋子变成硝烟战场。


父母老一辈人经历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会认为,把所有不用的东西打包丢弃是种浪费行为。


你可以每隔一阵子,在他们接受的范围内整理与丢弃,让他们看到效果,慢慢地接受。


书里曾经提到,有个人为了尝试“极简”,把家里的所有物品全部打包放进纸箱子,只有需要什么东西时,才打开箱子拿出来。


后来他发现,许多箱子里的东西,两个礼拜里压根儿用不到。


于是,开始了扔东西之旅。之后便把家里的东西精简到一个数字范围内,超过的绝对不要。


你可以模仿他。

不过我觉得自己好像做不到……


虽然极简有时候能治愈强迫症,但若是家里非得保持个38件或者46件东西,多了绝对不行,好像又有点自虐。


自然,有些人觉得这反而十分清爽自愈,不过肯定也有接受不了的人。


就我个人来说,购物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减压的。

前提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没必要压抑到啥也不买的程度。


譬如护肤品或者日用品,洗面奶护肤霜牙膏纸巾洗手液。

这些东西,每隔一阵子,不买也不成。


但是,许多东西要买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掂量这东西是不是“必须要买”,在心里默念“能不能不买?


若东西进了购物车,也可以暂时不下订单,耐心等一阵子,再琢磨,是不是必要。


有些同学会抱怨,等待的时候要是促销过了咋办,不就买不到便宜了嘛。

但如果是为了“便宜”而去买的,不信搁置两天试试,等促销一过,搞不好就没有买的欲望也说不定。

说着,我去亚马逊下单买了双轻便休闲鞋…………


咳,“不买不行”的东西,不管是不是促销,都得买下来。


譬如日常消耗品,譬如某个学习班,譬如学习工作要用的书本器具,或者亟待使用,但非换不可的电脑、笔记本、手机等等。


什么是“必须要买”的东西,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


我相信,你一定也有个自己的清单。


但某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一旦促销过了,你的欲望好像也跟着降温了。


此外,不管是不是极简,以下有些生活中的TIPS,我觉得挺好用的。

虽然都是常识,但做到了,有助于保持一个清爽生活。


以下,手动录入。


事情的真相是,把东西弄整洁,远远不能使家里保持一种不再为我们增加负担的状态,要想真正实现那种理想状态,我们必须进行极简化——真正减少家里物品的数量——我们必须要去除过多的拥有。


这需要将整理行动融入日常生活,使杂物根本没有机会回到你的家中。


这时你会发现,清理的过程并不困难,也不会造成负担。


1,每天早上整理床铺。

你的床就是你的房间中心所在,如果床没有收拾整洁,各种杂物就会在它周围剧集。


2,马上洗碗。用手洗碗,要比把它们放进洗碗机要快。

如果不能手洗,一定要确保将用过的碗碟放进洗碗机——没有人愿意走进一个洗水槽堆满脏碗碟的厨房。


3,填满回收容器和垃圾桶。

借着每个垃圾清理日,填满回收容器。


4,大衣柜要留出些空间。

想快速把衣物放好再取出来,应该在大衣柜里留出一些空间。


5,保持所有台面的干净整洁。

厨房的料理台,梳妆台,餐桌桌面,书桌桌面,这些区域会自然的聚集各种杂物。


6,立刻完成一两分钟可以搞定的事。

杂物通常是拖延的产物——悬而未决的决定或者没有完成的小任务,都会导致杂物的产生。


7,看完的杂志或者报纸,可以随手处理。


8,无用的信件立刻放回垃圾桶。

让垃圾信件无法到达你家的桌面。


9,马上整理好衣服。

脱下一件衣物,马上把它放好。脏衣服放进洗衣篮,干净衣服放回衣架或者柜子里。就这么简单!


10,每天晚上把物品放回原处。

环视一下整个房间,把你看到的放错位置的东西都拿起来,放回原处。每天都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在清新,整洁,没有杂物的家里迎接每一个清晨。


是不是很实用,也并不难做到?

接着,是总结自己生活的四个步骤。


1,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思考的空间。

每天清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找个地方静坐,花点儿时间享受午餐,充分利用工作间隙休息的机会,花时间独处,祷告或者冥想,在繁忙的日程中,创造小段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2,减少干扰。

如果你对所有领域都感兴趣,就无法在特定的领域中获得成长。


3,在拒绝中找到自由。

如果有人不得不忙于许多事情,他就不能成功地追求一个目标。学会对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说“不”。这将让你能够追求最重要的事情。


4,欣赏并安排休息。

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对我们的身体,大脑和灵魂都是有益的。


最后,更好地关照自己的身体。


  • 身体鼓励我们适当补充燃料。

比如,将蔬菜,水果设置为全部食物比例的一半。


  • 身体鼓励我们充分饮水。

饮水多少算充分呢?可以考虑从每天8杯水做起。


插一句,我觉得可以先确定一下你手边的杯子大小,然后差不多至少每天喝1200ml左右的水,可以适当加量,但不要喝到自己觉得不舒服。


多喝水,尤其是在热天多喝水,其实对身体确实蛮好的。


  • 身体要求我们频繁地进行锻炼。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每周至少有2天运动,进行150分钟的有氧和肌肉拉伸活动。


  • 身体要求我们策略性地消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比如,不要吃得太多,少吃垃圾食品,少抽烟喝酒,不要总在外面吃饭(插一句,平常不得不吃食堂的学生党们也不用焦虑,大家注意选择多种蔬菜作为配菜,多吃点儿水果多喝水保持运动频率就好),要阅读并留意食品标签等等。


从上面的原则里,选择你可以改善的一项,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


生命,就是关于各种选择的过程。

但有些选择比其他选择更有价值,有些事情更为重要,有些事情没那么重要。对能够清楚地辨别两者差异的人,他们将拥有更伟大的生命。而有些目标,也值得我们牺牲一切去追求。


这种原则正是极简主义的根本所在。


极简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因为它更少地使用他人需要的资源。

持续地帮助别人,已经成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并不是完全反对自我利益。去做我们喜欢或者感觉好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不健康的追求。

但是令我们灵魂更充实,并能更有效关照自己则更重要。


“我在沉睡中,梦想着生活就是喜乐。我在醒来时,看到的生活就是奉献。行动吧,奉献就是喜乐。”——泰戈尔

——————————————————————————

这阵子在游泳池里游泳,偶尔会走个神,思考一下人生。


虽说生活的方式千千万万,完全照搬他人试图教你怎么生活的规则,往往很难完全达成。

因为每个人的个体情况都不同。


可能你越是听到各种声音教你怎么做人,你就越迷茫自己怎么做。

这种时候,就得以简单的心态,砍去多余的枝节,直奔中心。


简化,也不是丢弃所有欲望,而是在你想要的东西里,取最想要的那些。


另一方面,虽然,我自身目前并不能作为一个成功者——尽管,如果由事业成功者来讲述,那么无论是熬制鸡汤、贩卖焦虑,尖酸刻薄,或者亲授经验,苦口婆心,似乎都显得更有说服力,让人觉得值什么的。


——但,作为和你一样的体验者,我似乎更能理解,“每个人的经历与性格都是不同的,你不可能因为读了什么人的成就路径,就能跳过自身反复无常的磨练经历,一步踏上捷径”这件事。


与自身作战,是漫长而心塞的。


要是每次都能选出正确的那条路就好了。这么想着,却很难做到。甚至有时候,可能选出了相对正确的路,却步履维艰。


这种时候,除了相信自我,努力之类的常见说法,好像也别无旁的路径。


因为就是这么回事儿。


好在人生很长,我们有许许多多次机会。

所以,无论是正在择校的你,或者正考虑换行,跳槽的你,都不要太过既纠结与自责。

完美主义者或者消极主义者,动辄就会自我责备。你会发现,自责过了头,反而心生厌倦,啥也不想做了。


对自己太刁钻,未必是好事。


说千道万,你得在自我怀疑中忍受孤独,直到有所获得,然后一点点地,慢慢地积累下去。


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你和“自我”,其实是两个人,所谓,双重人格?

好像,这也是人生的滋味之一。



那么,以上就是今天的书籍推荐。


祝我颈椎早日康复(咦),不然没法儿写字啊。

祝你嘛,颈椎肩膀舒畅,啥都没毛病。



嗯。中午愉快。

咱们下回再见啦。


——————


老样子,阅读笔记来自:

订阅号:需要时请给我魔法

或者搜索公众号: needmofa


音乐/绘画/随笔/阅读/生活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